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10203918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102年台德、台法、台奧、台俄及台加技術合作人員訓練計畫# |
報告名稱: |
赴德國研習「生態治河」 |
電子全文檔: |
C10203918_44272.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102/10/23 |
報告書頁數: |
45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陳展裕 |
經濟部水利署 |
河川海岸組 |
副工程司 |
薦任 |
報告內容摘要
臺灣河川自然環境秀麗,且生態資源豐富,在早年社會發展及工商業進步之下,河川的水患治理與水資源利用,工程設施多以安全、經濟及管理便利為首要考量,少有配合環境生態之思維,因此在達成河川防洪減災及水資源利用目的之餘,卻可能影響自然環境與生態。近年來產、官、學及民間逐漸重視河川自然環境維護及生態保育、復育,只是河川治理兼具生態考量的推動與實行,是需要長期而整體的調查、研究、規劃、施行、維護與教育,在公部門及民間共同努力之下,循序漸進地逐步推展。
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後,於工業及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也有類似台灣早年河川治理未將自然生態環境列入考量之情形,例如本次前往研習之國家─德國,早期的河川整治工程都是為了航運、水力開發,或爲建築居住地、高速公路及農業區而建構的防洪工程,缺少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思維而造成河道線型幾何化及河床人工渠道化,使得這些河川的生態環境與生物棲地與濕地棲地具嚴重之負面影響。在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下,1938年德國提出「近自然河川整治」的概念,指出在完成傳統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可以達到接近自然、經濟並保持景觀的河川治理方法,在數十年的努力之後,已有明顯的進步與成效,部份河川的近自然生態整治方式,已成為國際生態治河的範例。
本次前往德國參訪致力於生態治河的相關政府部門與機構,並由其帶領前往現場觀摩,研習德國生態治河之相關制度、技術、經驗及實際案例等,期望能對國內河川治理朝近自然生態治理之目標有所助益。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德國; |
參訪機關: |
法蘭克福市區排水部,黑森州環境與地質局,淡水生態辦公室,魏爾海姆水資源局,德國聯邦水文研究所,慕尼黑水資源局 |
出國類別: |
研究 |
關鍵詞: |
生態,河川治理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