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25第二屆波口鱟頭鱝保育工作坊暨首次族群存續分析會議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11400913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參加波口鱟頭鱝族群生存分析工作坊# |
報告名稱: |
2025第二屆波口鱟頭鱝保育工作坊暨首次族群存續分析會議 |
電子全文檔: |
C11400913_1.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114/08/14 |
報告書頁數: |
30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出國期間: |
114/05/11 至 114/05/15 |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徐翠君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 |
助理研究員兼獸醫師 |
其他 |
報告內容摘要
「第二屆波口鱟頭鱝保育工作坊暨首次族群存續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會議」於 2025 年 5 月 11 至 15 日在新加坡舉行,集結全球鯊魟保育專家、動物園與水族館代表、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及在地社群領袖,旨在整合圈養與野外研究數據,模擬波口鱟頭鱝(Rhina ancylostoma)族群的存續情境,並探討最佳野放與復育策略。會議中,各工作小組分享近年成果與未來規劃,包括飼養手冊與快速入門指南的編撰、Rhino Resource 全球資料平台的建置與應用、醫療技術與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以及野外生態與遺傳研究的最新進展。
在生物學與 PVA 建模討論中,專家回顧了體型、生長速率、繁殖週期、棲地利用與食性等關鍵參數,並設定多種情境模擬族群趨勢,顯示在降低捕撈壓力並每年釋放健康幼體的情況下,可顯著提升存續機率。與會者一致認為,確保安全的野放棲地與有效的放流後監測,是復育計畫成功的關鍵。
會議亦介紹了國際合作案例,包括 STAR 計畫於印尼與泰國的斑點斑鯊復育模式,以及 ReShark 與 SharkRay360 在多物種 rewilding 行動與知識共享上的角色。臺灣在本領域具地理與科研優勢,特別是在衛星標記與棲地研究上的成果已獲國際肯定,但在長期系統化的照護與醫療數據累積上仍有不足。未來,應持續深化跨國合作,推動健康與照護資料庫的建立,並透過政策倡議爭取資源與人力,提升臺灣在全球鯊魟保育決策中的影響力。
關鍵字:波口鱟頭鱝、族群存續分析、國際合作、海洋保育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新加坡; |
參訪機關: |
SEA AQUARIUM |
出國類別: |
開會 |
關鍵詞: |
波口鱟頭鱝,族群存續分析,國際合作,海洋保育 |
備註: |
|
分類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