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請選擇視窗上方功能選單的「檔案」→設定列印格式 / 列印 / 預覽列印。
國家海洋研究院
赴日本參加日本籍科學研究船HAKUHO-MARU白鳳丸調查航次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
C11202445 |
相關專案: |
無 |
計畫名稱: |
赴日本參加日本籍研究船白鳳丸航次# |
報告名稱: |
赴日本參加日本籍科學研究船HAKUHO-MARU白鳳丸調查航次 |
電子全文檔: |
C11202445_1.pdf
|
附件檔: |
|
報告日期: |
113/03/22 |
報告書頁數: |
69 |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
國家海洋研究院
|
出國期間: |
112/12/11 至 112/12/25 |
姓名 |
服務機關 |
服務單位 |
職稱 |
官職等 |
陳麗雯 |
國家海洋研究院 |
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 |
副研究員 |
薦任 |
報告內容摘要
為掌握日本研究船在我國海域探測之執行過程,本人以海洋地球物理專長擔任國際研究船航次觀察員兼研究員的角色,本次計畫為臺日雙方,在臺灣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及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多年合作基礎下推展之科研計畫,航次參與人員除了有來自臺灣的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多位教授、研究員外,更有日本東京大學、愛媛大學、新瀉大學、琉球大學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國立科學博物館等多位研究及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完成了此次臺日共同合作於花東海盆與加瓜海脊的調查航次(KH-23-10,December 13-23, 2023)。
本次調查使用船隻為隸屬於日本海洋開發機構的白鳳丸研究船,可搭載船員數 54 人、科學家 35 人。此次參與的科學家共有34人,當中不乏參與過30次以上研究船探測調查航次的各類專家,科學家們大致分為礦物岩石、海洋生物、沉積物及地球物理四大組團隊,在時程安排上互相配合,在甲板任務上協力合作,在資料處理室盡情詼諧討論,為本人參加過逾20個聯合地球科學海上調查作業中,首次在天氣最不佳的12月作業,但卻是有顯著海床地質科學成果的一次。航次主要作業內容包括:
1、 以底拖方式進行岩塊、沈積物及底棲生物採樣
2、 以活塞式岩心及複管岩心採集海床沉積物
3、 多層浮游網生物採樣作業
4、 海床影像攝影紀錄(於底拖地質採樣時同步執行)
5、 多音束水深測繪及海床反射率分析
6、 拖曳式及船載式地磁測繪
7、 水文剖面蒐集
8、 隨船重力資料蒐集
原定的航次計畫為從2023年12月13日到24日,從那霸出發並返回那霸,但由於航行中段出現了強烈的冬季高壓系統導致海況惡劣,除了在石垣島附近躲風浪外,全航次更被縮短了一天,於12月23日抵達那霸港口。儘管測量天數有所減少,但仍成功達成了7次底拖採樣、2次活塞岩心取樣,以及分別進行了多管岩心及生物拖網作業。此外,我們還隨船蒐集了共260海里的地球物理觀測資料,包含海底地形、磁場及重力數據。
本次研究調查航次因海象問題,行程與原先預定的規劃大相逕庭,無論是海象及新舊儀器交接轉換時發生的問題,其實都是海上探測作業常見而難免的際遇。然而,明確而專業的彈性執行調查策略,無非是讓我們得以在風浪回穩的空窗期,完成了數個在加瓜海脊5000米水深底拖採樣的關鍵任務。本航次間雖經歷了多次躲浪避風,最後甚至提早入港,但航次作業空檔中舉辦了三次成果討論會議及跨領域分享報告會議,除了沒有研究上的怠惰外,溝通交流更是保持本探測調查航次活絡熱忱的主要原因,本次由國立科學博物館的Kenichiro Tani所擔任的航次領隊,其熱情而細心且專業的溝通協調作風,為構成本研究航次成果不扉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航次合作團隊中包含有許多日本資深教授或研究員,除了可作為我們爾後海洋探測研究最佳合作夥伴,其團隊中技術人員能在完整參與並理解研究調查需求下自主創新的技術研發能力,更是我們爾後在海洋探測調查上學習交流的重要模範。
其他資料
前往地區: |
日本; |
參訪機關: |
於日本沖繩登日本籍科學研究船HAKUHO-MARU白鳳丸執行台灣花東海域出海任務 |
出國類別: |
研究 |
關鍵詞: |
研究船探測、海洋地質地物、加瓜海脊、臺日合作 |
備註: |
|
分類瀏覽